本站的主題是商業,創業,美食,葡萄酒,閱讀,網路科技。
這是我的 FB粉專 以及 IG,我比較常使用 Threads,歡迎大家追蹤互動~
逆思維 (Think Again) 的英文原文是2021年2月出版,中文版是2022年7月出版。中文翻譯與出版,與英文原文算是有點時間上的差距。
原文書名
Think Again: The Power of Knowing What You Don't Know
原文書名 Think Again 應該是類似重新思考、從0思考的含義。原文副標的語意應該是提醒讀者不要陷入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」的狹隘思維。
而中文書名以及副標是
逆思維: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,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
坦白說,larry 不是很喜歡這個中文書名的翻譯,太行銷文案了,太賣成功學了。larry 明白要取一個噱頭夠的中文書名,書會比較好賣,但這樣的翻譯已經與原文語意完全不同了。這邊點出原文書名的意思,我們看書的思路才會正確。
作者 亞當·格蘭特 (Adam Grant),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學博士,28 歲就拿到賓州大學「華頓商學院」的終身聘教授 (tenured professor),是華頓商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拿到該頭銜的教授。2013 年出了第一本書 Give and Take (中文書名:給予),第一本書就是暢銷書,也獲得各界好評。
「逆思維」的推薦者包含比爾·蓋茲,丹尼爾·康納曼 (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),等大咖。larry 之前有讀過康納曼的 雜訊 (Noise): 人類判斷的缺陷
本書作者格蘭特是心理學博士,康納曼也是心理學博士,是行為經濟學的大師。所以這個時代不管是商業決策、數據分析,還是格蘭特比較擅長的職涯發展、人際溝通領域,都跟心理學息息相關。因為只要是「人」做的決策,就是由這個人的認知決定。
本書原文書名 Think Again 是「重新思考」「從 0 思考」的含義。講的是我們遇到一個狀況、一個問題時,應該不要拘泥於過去的經驗,或是慣用的工具,而是從 0 開始去分析問題。本書的全部內容也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。
書中一開始就提到「確認偏誤」「期許偏誤」兩個概念。確認偏誤 (confirmation bias) 指的是人選擇性的回憶,對事情只看選擇性的面向,來支持自己固有的論點。期許偏誤 (desirability bias) 一樣是選擇性的回憶,對事情只看選擇性的面向,來支持自己對事物希望的樣子。
也就是只要是人類,始終還是困在自己的認知裡。作者格蘭特提到,我們可以多用「科學家思維模式」來減少這種偏誤:相信證據,而不是直覺判斷。如果讀者是行銷、業務、事業經營等工作,larry 開公司很久了,這個概念在業務開發上就是:市場永遠是公平的,沒有對錯,一切由市場決定。
達克效應
書中也提到「達克效應」(Dunning-Kruger effect),也稱為「達寧-克魯格效應」。達克效應如同上面提到的確認偏誤、期許偏誤,也是一種認知偏差。達克效應講的是:能力不夠的人,尤其是對一件事懂一點,但遠遠不算專家的人,會高估自己的能力。因為他們的能力還不足以意識到自己的位置在哪裡。
用白話說,達克效應講的就是:半瓶水響叮噹。
其實 larry 覺得達克效應是很有趣的觀察。我們學習一樣技能,會了一點,有了成就感,很高興。注意,這個時間點可能就落入達克效應形容的狀態。
但也許我們本來就沒有要到專家的程度,學了一點技能,做出一點東西,有成就感,很高興,這是好事啊。
或許問題該這樣問,我們到了達克效應這個狀態時,如果我們真的想變成專家,那我們該怎麼辦?larry 覺得還是要找到自己的定位,弄清楚自己的大方向。如果你事業的大方向清楚了,當下有成就感,很好,接著繼續優化。當下遇到挫折,沒關係,一樣接著繼續優化。
讀者有看到嗎,如果你的大方向清楚了,不管當下有沒有成就感,接著做,持續優化就對了。這就是所謂的持續性、一致性 (consistency)。
在這個多元又快速變化的時代,比的就是底層心法。有自己的哲學心法了,你才能持續的去做一件事,能持續做一件事在該領域才有可能成功。
改變他人的刻板印象
書中也以美國職棒世仇波士頓紅襪和紐約洋基,雙方球迷厭惡彼此,來探討我們該怎麼破除對特定群體的刻板印象。作者做了
- 實驗一,讓雙方找到共同認同 → 無效,有共同認同,但對對方的好惡不變。
- 實驗二,引起對對方群體中,某一個人的同理心 → 無效,人們會把單一個體切割,對對方群體的印象不變。
- 實驗三,讓人思考自己武斷的判斷有多愚蠢 → 好像有點用,人們不是開始喜歡對方,而是對自己的武斷開始感到厭惡。
任何人類社會中都會出現不同陣營 (球隊間的對抗都還算小事)。很多時候溝通,甚至是談判,目的是要引導對方自己思考邏輯性,或是利弊得失。上面的實驗結果其實很合理,人類服務的是自己的認知,別人再怎麼勸說,其實意義不大。
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別人、影響別人,不是進行勸說,而是要引導他/她自己「重新思考」,這就是所謂的 動機式晤談 (Motivational Interview)。
結論
這個時代心理學在各領域的應用變得越來越重要。如文中開頭所述,本書作者格蘭特是心理學博士,康納曼也是心理學博士。
康納曼是行為經濟學的大師,格蘭特比較擅長的是職涯發展、人際溝通領域。也就是不管是宏觀的經濟趨勢,公司的商業決策,還是個人職涯發展,都脫離不了心理學。
本書作者用很多社會時事,他的研究案例,還有他個人遭遇的小故事,來闡述人有認知偏誤,以及如何降低認知偏誤。書中沒有過多的數據圖表,僅有的插圖也是很輕鬆的觀念示意圖。
只要是人類,始終還是困在自己的認知裡。讀一讀本書,希望在我們認知的自我加強循環之中,能更客觀地接收現實社會的資訊,以及我們自身的感受。
本站的主題是商業,創業,美食,葡萄酒,閱讀,網路科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