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訊 Noise 判斷 丹尼爾·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 偏誤 bias
商業思維 讀書筆記

[讀書筆記] 雜訊 (Noise): 人類判斷的缺陷。作者:丹尼爾·康納曼 (Daniel Kahneman)

本站的主題是商業,創業,美食,葡萄酒,閱讀,網路科技。

這是我的 FB粉專 以及 IG,我比較常使用 Threads,歡迎大家追蹤互動~

雜訊 (Noise) 中文版是今年 (2021年) 5月份出版,英文原文也是今年 5月份稍早出版。很有趣,中文翻譯與原文出版時間這麼接近,代表多國語言早就翻譯好了,再依照出版商規劃的時間一一上架。這本書可能被視為一個大案子,才會做全球性的規劃。

作者丹尼爾·康納曼 (Daniel Kahneman),猶太裔美國人,UC Berkeley 的心理學博士,在多間大學擔任學者、講師。爾後踏入行為經濟學的領域,提出了知名的「展望理論」(prospect theory),並因此獲得 200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。

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:展望理論

展望理論提出每個人基於他/她過去的經驗,對現況的認知,會有不同的預期回報。而一個人的決策依據,就是現實可能的回報,與預期回報之間的差距。

當然,高報酬意味著高風險。如果冒著較高風險,可以得到比預期高的報酬,多數人可能傾向不冒這個風險。反之,如果風險極低,但得不到你要的報酬,多數人會傾向多冒一點風險,以得到預期的報酬。

所以一個人決策的基礎,是他/她對於回報預期多少。再往回推,一個人對於回報預期多少,是來自於他/她對於自己與這個社會的認知。larry 完全認同,太精彩的分析了,所以一個人的決策就是由他/她的認知決定。

展望理論的wiki 展望理論引申的四個基本結論

  1. 確定效應:處於收益狀態時,多數人是風險厭惡者。
  2. 反射效應:處於損失狀態時,多數人是風險喜好者。
  3. 損失規避:多數人對損失比對收益敏感。
  4. 參照依賴: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由參照點決定。

回到這本書,書名原文是 Noise: A Flaw in Human Judgment,中文翻譯為雜訊:人類判斷的缺陷。翻譯的是中規中矩,副標「人類判斷的缺陷」就文案的角度而言,表達出本書想傳達的主旨,也有吸引讀者的效果:有什麼缺陷?我來看看。

什麼是人類判斷上的「雜訊」?

作者一開始就強調偏誤 (bias) 和雜訊 (noise) 的區別。他舉了一個打靶的例子,如果打靶結果都固定往某一方向偏離靶心,這個是「偏誤」。但如果打靶結果非常分散,沒有規則可言,則是「雜訊」。就雜訊而言,也就是下一個打靶結果的位置,無從預測會偏向哪個方向。

一個系統對於極為類似的案件,應該要產生固定的判斷。例如法院判刑,醫師診斷,商業上產品的預測,人事的決定,保險的風險評估等,都是屬於同一個案件,即使不同的人來評估,都應該要產生同一結果。就上面例子而言,如果太多的系統雜訊,可能導致不公平,身體健康上的損失,商業上的損失,等等。

作者提到他曾經作為顧問的保險公司。他曾經詢問該保險公司的主管們,他們認為同一案件不同經手人員,對客戶報價的差異大概在哪裡。主管們認為差異大概 10% 以下。結果作者經過雜訊審查 (noise audit) 後,發現報價的差異事實上是 55%,遠大於主管們的認知。系統雜訊帶來的損失,包含報價太高而失去了客戶,或報價太低無法覆蓋成本而造成的損失。

如果說法院判刑,醫師診斷,商業上產品的預測,人事的決定,保險的風險評估等,是一次抽籤。那決策者在不同的時間點,不同的情境,甚至不同的心情,做出的判斷也可能不同。這就是第二次抽籤,作者稱之為場合雜訊 (occasion noise)。

larry 滿喜歡作者「抽籤」的比喻。你說主管給屬下打考績,75分跟80分的實際差別在哪裡?品酒師給葡萄酒打分數,如果不跟他說酒名 (沒有參考資料),大概率他兩次打的分數會不同。公司找合作廠商,真的廠商A 分數高所以獲選,廠商B 分數低所以淘汰嗎?

你說真的誰優誰劣嗎?場合、人脈、甚至心情,都是影響判斷很重要的因素阿。

「偏誤」是作者康納曼上一本書快思慢想 (Thinking, Fast and Slow) 的重點。本書也有討論「偏誤」。快思慢想提出「捷徑思維法」,簡稱捷思法 (heuristics)。捷思法是我們大腦最迅速、直覺的反應,是依照過去的經驗、當下的直覺做出的反應。當然這就是偏誤的來源。

但捷思法的優點是反應快速,你可以很流暢的論述出整套想法。即使會造成偏誤,但捷思法是我們大腦大部分時間的運作方式,而且根據 larry 的經驗,能流暢的溝通通常是更重要的。

為了降低判斷的雜訊,我們需要「決策保健」

那要如何降低判斷的雜訊呢,本書的建議是決策保健 (decision hygiene)。作者說用「保健」二字的原因是,跟病毒一樣,我們不知道什麼雜訊,在什麼時間,會影響我們的判斷。我們能做的只是勤洗手,做好保健以防止任何病毒入侵。

書中提出決策保健的六個原則

  1. 判斷時不要參雜個人特質,這是最基本的認知。
  2. 多找參考案例。
  3. 人類的大腦天生就會腦補成自己以為的連貫故事。把事情拆解,並獨立判斷,可以減少大腦追求連貫性的天性。
  4. 決策者喜歡直覺的判斷,並享受判斷的成就感。但在收集夠多的資訊之前,應該延緩直覺的判斷。
  5. 參考多個判斷者的意見。
  6. 使用相對尺度而非絕對分數。

結論

本書的作者是學術底,書中有很多數學模型,或是比較深的心理學名詞,larry 是覺得可以跳過。本書的重點應該是,協助讀者們認知到人類的判斷是有盲點的。特別是評估的當下,我們都是依照主觀的認知而做出判斷,也因此會有很多偏誤及雜訊。

最後 larry 覺得本書比較偏學術探討的單純情境:在某一個系統,進來某一個案件,要產生與其他類似案件極為類似的判斷。相反的,真實世界複雜得多,更多的是人性的考量。很多概念太過理想,並不適用於業務來往時的應對進退、隨機應變。

本站的主題是商業,創業,美食,葡萄酒,閱讀,網路科技。

這是我的 FB粉專 以及 IG,我比較常使用 Threads,歡迎大家追蹤互動~